(本站讯)今天我们不谈复杂的水质报告,只聚焦一个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指标——溶解氧(DO)。我们可以把整个水体看作一个巨大的“氧气银行”,而溶解氧就是银行里的钱,它维系着河流湖泊的生命线。
想象一下:菜市场里,鱼贩为何不断向鱼池中注入新鲜空气?炎炎夏日,鱼塘为何频频开启增氧机?答案都指向水中溶解氧的多少。溶解氧,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分子,是鱼虾贝类、水生植物乃至微生物赖以生存的“生命之气”。
它的变化,是水体的“晴雨表”。温度升高时,如同汽水开盖,氧气更容易“逃跑”,溶解氧下降。水流湍急的地方,比如瀑布、急流处,水体与空气充分拥抱,氧气“存款”自然丰厚。而静滞的水湾,氧气的存量就没那么充足了。白天,水草藻类进行光合作用,就是在向“氧气银行”里大量地存钱;夜晚,所有生物呼吸消耗,鱼虾、水草、微生物都要排着队去取钱,尤其当大量有机物污染进入水体,微生物分解过程会疯狂“透支”水中氧气。
一旦“氧气银行”破产,灾难降临。水生生物窒息,鱼类浮头、死亡是最直观的信号;水生态系统崩溃,厌氧细菌“接管”水体,水质发生恶化,水体发黑发臭,释放硫化氢等有毒气体。美丽的河湖不再,变为死水一潭,失去生机与活力。
多少氧气才够用?通常来讲,5毫克/升是一条关键生命线,低于此值,敏感鱼类呼吸困难;低于2毫克/升,多数水生生物将难以存活。
溶解氧,虽只是水质报告中的一行数字,却紧紧维系着水生态健康的生命线。当我们关注每一滴水的呼吸、守护好水中的“氧气银行”时,就是守护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的生命家园。
来源:科技处
初审:彭朝辉
复审:刘洪嘉
终审:蒋宏图